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如何实现精神类疾病的精准诊疗?听听他们怎么说
发布:2022/12/12
12月11日,由迪安诊断主办的精神医学线上论坛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在精准医疗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精神类疾病的精准诊疗”。会议邀请了来自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福建等地的多名精神领域知名专家,主要就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与药物基因组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解析与讨论。


开幕致辞

李涛(1).png

本次会议由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李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李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了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主旨,并祝贺会议顺利召开。


专题报告·1

姚志剑(1).png

本专题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姚志剑教授主持。

沈鑫华(1).png

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沈鑫华教授带来《药物基因组学在抑郁焦虑治疗中的价值》专题报告。沈鑫华教授表示精神类药物的基因检测可以给临床带来很多益处,如: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缩短临床摸索药物剂量时间、节省患者时间和经济成本、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等。同时沈教授展示了他本人及团队在探究药物基因组学在抑郁症研究中所做的工作及研究成果,为寻找更多基于中国人群的药物基因组学临床循证依据打下基础。


专题报告·2

章健民(1).png

本专题由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章健民教授主持。

李清伟(1).png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李清伟教授带来《多组学技术助力精神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专题报告。李清伟教授系统性地介绍了利用多组学技术探究精神类疾病分子标志物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目前,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 ICD 和 DSM 标准,患者自评是诊断的主要方式,但是不同患者自评的异致性较大。生物标志物是客观的、可测量的。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个性化治疗。他认为,未来精准医学需要融合多组学数据、临床及真实世界数据。


专题报告·3

李春波(1).png

本专题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李春波教授主持。

张雅敏(1).png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张雅敏博士带来《遗传检测在精神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和展望》专题报告。张雅敏博士的汇报中展示了遗传检测在ASD中的应用现状及遗传检测在精神分裂中的应用探索。经过多维度的研究与学习,张雅敏博士认为,在遗传检测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临床从业者有必要学习掌握更多相关知识,在精神分裂症中,遗传检测临床应用时机还未成熟,需要国内外科研人员、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促进发展。


专题报告·4

吴向平(1).png

本专题由宁波市康宁医院吴向平教授主持。

杨华(1).png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杨华教授带来《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专题报告。杨华教授展示了本人及团队在双相情感障碍基因组学领域所做的工作及研究成果。其研究发现拉莫三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时,药物代谢酶基因和转运体基因的多态性可以影响其代谢,且HLA-B*1502是LTG-cADRs的风险基因。杨教授还表示,以基因组学为基础进行精准指导用药,可以使疗效最大化、毒副作用最小化。


讨论环节

讨论会(1).png

会议特设讨论环节,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刘增训教授担任主持江西省精神病院杨远坚教授、晋江市第三医院潘洪润教授、宁波市康宁医院陈寿林教授、迪谱诊断陈琦总监、凯莱谱张超总监加入讨论阵容。


五位专家从临床实际应用、实验室建设、如何实施多中心研究、基层专科医院如何实现精准诊疗、多组学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方向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热烈讨论。


专家们普遍认为,当下,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高发疾病,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群体逐渐年轻化,很多成年人深受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困扰。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康复评估都极其复杂,每个人的基因不同,加之生活环境、身体情况不同,其所患疾病的种类与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并不存在一种适合所有人的治疗方案,甚至两个临床症状相似的患者,其治疗方案都不尽相同。


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依靠医生的经验性用药,在进行多次药物种类的更换和服用剂量的调整后找到适合患者的最佳给药方案与剂量,此种治疗方式下,由于疾病的发展始终在进行时,在给患者带来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治疗期延长、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等。在此背景下,精准医学的运用,对于精神疾病领域的预防与治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总结发言

大会总结(1).png

临近尾声,李涛教授对于迪安诊断牵头组织本次精神医学论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表示真挚的感谢。李涛教授表示,进入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时代,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临床相结合、转化,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同时也希望类似的活动能越办越多、越办越好,推动我国精神疾病领域诊疗的不断发展,最终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