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由于体内缺少黑色素,出生就有白色的皮肤和头发,眼睛怕见强光,夜间活动相对舒适,他们因此被称为“月亮的孩子”。在所有国家中,不论哪个族裔,都有相当比例的人群患有这种疾病——白化病。自2015年开始,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的6月13日定为国际白化病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超越一切困难的力量(Strength Beyond All Odds)”。 图片来源:联合国官网 认识白化病 白化病是一组与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发生变异,导致黑色素缺乏的单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毛发、眼睛的部分或完全的色素缺失,患者常伴有眼球震颤和视力低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依据白化病的临床表现,分为眼、皮肤、毛发均有色素缺乏的眼皮肤白化病和仅有眼部色素缺乏的眼白化病;根据白化病的临床表现和致病基因,可分为非综合征型和综合征型。 非综合征型白化病包括眼皮肤白化病1-7型(OCA-1~7)和单纯眼白化病1型(OA-1),仅累及皮肤、毛发和(或)眼,其他器官一般不受累及。 综合征型白化病具有眼皮肤白化病的表型,并伴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异常,包括Hermansky-Pudlak综合征1~10型(HPS-1~10)、Chediak-Higashi综合征l型(CHS-1)等。其可能累及多个器官,甚至导致死亡。 世界各地对白化病的认识(视频来源:联合国官网) 白化病的发病机制 白化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与黑素形成及转运相关的多种基因均可导致疾病表型的发生。体内色素的生成涉及多个环节,包括黑色素母细胞的发育与迁移、黑色素小体的产生与运输、黑色素的合成等,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调控过程,其中任何环节的缺陷均可能导致色素产生障碍,导致白化病或其他色素减退性疾病。 目前认为白化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色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分子如酪氨酸酶等的缺陷,主要导致非综合征型白化病。二是负责运送这些关键分子到黑色素小体的运输复合物的缺陷,如Hermansky-Pudlak综合征蛋白所参与的各种运输复合体,主要导致综合征型白化病。 一名护理人员在刚果北基伍省戈马照顾一名被遗弃的白化病幼儿,摄于2007年。(图片来源:联合国图片/Marie Frechon) 白化病的诊断 01 临床诊断 典型的白化病可依据皮肤、毛发颜色和眼部症状做出临床诊断。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测可见表皮黑素减少,但黑素细胞数目正常。眼科检查除肉眼观察虹膜颜色、眼球震颤和视力检查外,需要借助一些专科设备如裂隙灯显微镜、眼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红外视频眼震仪﹑眼电生理仪等进行检查。 02 分子诊断 不同亚型的白化病表型差异很大,很难仅根据临床表型对其做出准确的诊断。分子诊断则是各亚型鉴别诊断最为可靠的方法,常用方法有Sanger测序,高通量测序(NGS),包括基因panel和全外显子组测序等。一些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可利用NGS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结合荧光定量PCR或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进行验证。 03 产前诊断 白化病因为可累及眼睛,造成先天性视力减低或几近丧失,而且综合征型白化病还可能累及多个器官,甚至导致死亡,故常被作为产前干预的对象。产前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01 胎儿头皮或皮肤毛囊活检电镜诊断 观察黑素细胞中有无成熟的黑素小体。该方法存在一些不足:受到孕周的限制,妊娠20周后方能进行;胎儿头皮或皮肤活检,是一种有创性的操作;对于非酪氨酸酶缺乏的白化病,可能造成误诊。 #02 胎儿镜直接观察诊断 此方式为孕19-27周时,在B超引导下于羊水池最深处应用胎儿镜进入羊膜腔,观察胎儿头发颜色,可根据中国人种族黑发的特征直接诊断是否患病。胎儿镜诊断方便、快速,但是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失败率、误诊率。 #03 产前基因诊断 临床诊断因部分白化病表型存在交叉、重叠,无法做出分型,而基因诊断可以明确致病基因,指导产前诊断,增加诊断的准确性。产前基因诊断可在妊娠早期进行,通过绒毛活检或羊水穿刺获取胎儿基因组DNA,其准确性高且创伤小,不受孕周及白化病类型的限制。 04 鉴别诊断 白化病应主要与其他色素减低疾病,如Griscelli综合征、斑驳病、Waardenburg综合征和白癜风等进行鉴别。 白化病的遗传咨询 目前,针对白化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通过产前诊断预防患儿出生尤为重要。2020年发布的《白化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在基因检测的基础上开展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和婚育指导,可以有效地预防重型患儿的出生。除OA-1为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他白化病亚型均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携带者夫妇的后代患病风险为25%,其再生育时需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迪安诊断始终关注白化病等罕见病的诊断和预防,目前针对白化病可提供包括白化病TYR基因Sanger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CNV-Seq)、染色体微阵列芯片分析(CMA)等多种筛查与诊断项目,并持续向广大临床及患者提供专业的遗传咨询服务,助力白化病的防控。 白化病的日常护理 白化病通常不会影响寿命,其危害主要是眼部损害、精神压力和易患皮肤癌。因此,对于白化病人的日常护理主要以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为主,可采取以下措施: *改善视力*通过定期眼科检查,随访视力情况。视力及视野改变可以通过佩戴眼镜纠正,或借助辅助器具,如手持放大镜、使用望远镜等。头位斜视、眼球震颤严重者可进行手术矫正。 *心理咨询*由于特殊的外貌,患者易出现自卑、性格内向等情况,在学习、就业、婚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日常防护*皮肤癌是一种高度可预防的癌症。应定期进行全身皮肤检查,警惕皮肤肿瘤的发生。日常尽量减少外出,出门时应穿长袖衣物,撑伞或戴宽檐帽子及墨镜,涂抹防晒系数高的防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