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他们只是常常丢三落四,出门忘了带手机,地铁坐过了回家的那一站,一句话在脑中盘旋,却说不出来。
他们以为是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了。但为什么脑子里像有一块“橡皮擦”?那些近的、远的,开心的、难过的,渐渐都忘了,脑子像生锈了。
他们病了,他们灵魂与肉体正在逐渐分离。你无能为力,却没放弃,尽全力去拉住“困在时间里的他们”
2023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今天是第30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立防立治 无问早晚(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倡导积极进行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筛查与干预,筛防并立,诊治同行,延缓病情发生发展,减轻疾病负担。
中国60岁以上老人整体患病率为3.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以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世界上每3秒钟就有一个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中国是全球AD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60岁及以上老人中,约有1000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整体患病率为3.9%。
国内研究显示,到2050年,我国AD患者将超过3000万人,年治疗费用将高达18871.8亿美元。巨额的医疗支出将会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早诊断、早预防是减缓AD病程的关键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难点在于发病机制仍不清晰、特效药研制尚未成功。但值得欣慰的是,结合AD病程,我们可以通过早诊断、早预防、早看护,延缓患者的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AD亚临床潜伏期长达20多年。临床前期(PCAD、Pre-MCI)虽然患者无任何症状出现,但可以检测到 AD 病理的生物标志物(比如Aβ42和tau蛋白)。在轻度认知障碍阶段(MCI)或痴呆期,则可以检测到神经心理及病理性生物标志物。
因此,在MCI阶段,早检测、早发现,立防立治是改善认知功能并减缓MCI向认知障碍转变的关键。
体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成为AD早筛的新选择
目前,临床诊断AD的主要手段包括:神经功能量表认知评估、影像学检查(如PET/MRI)、脑脊液检测。但均因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作为AD早筛手段。比如,量表评估易受主观影响;PET等高端影像设备在基层医院难以普及,且检测费用昂贵;脑脊液检测属于有创性检查,有感染等风险,患者接受度低。
基于我国“银发时代”到来的国情,理想的AD早筛手段应具备明确的临床意义、较低的成本、取材易得等特点。
国内外最新指南推荐血浆Aβ42/Aβ40、p-tau217、p-tau181和NfL可用于AD源性MCI的早期诊断和疾病进展的评估(IIa级推荐,A级证据)。
临床检测结果显示,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异常升高,可作为AD神经变性的早期事件。尿液中的AD7c-NTP与脑组织和脑脊液中的蛋白分子量相同,检测结果具有相似性。
迪安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检测
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2022年到2030年,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的目标要求,增强全社会对老年期痴呆的预防意识,达到推动预防关口前移的目的,迪安诊断推出“血+尿AD诊断项目”:外周血Aβ42、P-tau,尿液AD7c-NTP检测,助力AD高危人群早筛早诊。
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送检要求
适用人群
病因不明的痴呆患者,疑似AD的患者:
1.有痴呆家族史,年龄≥40岁的人群;
2.无痴呆家族史,年龄≥45岁,有轻度认知障碍(MCI)人群;
3.高风险人群(记忆力减退、语言不畅、注意力下降等痴呆早期症状人群;有脑卒中、脑外伤病史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人群)。
参考文献
1.NIA-AA Revised Clinical Criteria for Alzheimer's Disease. https://aaic.alz.org/nia-aa.asp.
2.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杂志. 2018,98(13):971-977.
3.Ma LN, Wang R, Han Y, et al. J Clin Lab Anal, 2015, 10(1):1-7.
4.任汝静, 殷鹏, 王志会, 等. 中国阿尔兹海默病报告2021[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 20(4): 317-337
5.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R/OL]. (2021-5-11)[2023-8-21].